本書評論
這部小說中,小瀧對解剖教室發生的故事是從醫學、佛教兩重層面上來進行虛構的,嫻熟的筆法達到了讓人幾乎忘記了虛構的成份。小瀧醫科大學裡的老師,同時也是一位居士,熟知佛經要義,因而做到了實中有虛、虛中有實、真真假假、假假真真、有理有據,直讓人看得撲朔迷離。這就對了,恐怖不要太多,只要夠深這就夠了,懸疑不要太雜,只要夠味這也就夠了,把握不大不小、不多不少的恐怖是一種分寸,也是一種火候,把握起來應該很難,可喜的是《
心塵》做到了,小瀧做到了,就是要讓你害怕,還愛不釋手;要讓你恐懼,還欲罷不能!
恐怖就是一種瀕死體驗,好的恐怖小說也能讓人生出窒息之感,但那是一種“偽窒息”,恐怖過後,你還可以還陽,不至於真的玩蛋了。斯蒂芬-金的恐怖小說能暢銷不衰,正是因為恐怖是全人類的心靈陰影,這個全球化的幽靈,四處飄蕩,製造缺氧和鹼,搞得人心惶惶,以此緩解(或加深)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和寂寞。看本書正是恐怖時間
《心塵》中的恐怖,也可以叫“由是心生”,先置入恐怖的景,再告訴你恐怖的情,最後和盤推出,恐怖是因為內心中的紅塵未了。其中穿插了小瀧式的橋段:催眠術、出家路、歌詠言,以及比比皆是的令人信服的醫學知識。出場的皆是美女同學,相思的都是個性男生,一段三角戀之後,男主人公意外身亡,遺體捐獻給解剖教研室,但沒想到他人雖死、心已傷,卻還在人間留戀,附體於三年後入校的另一個男生身上,由此演出了一幕幕令人驚悚的校園恐怖劇。一般的恐怖也便罷了,小瀧還逼之以情為輔線,在叫人肝膽俱裂的同時,更令人斷腸。故此,書中大言不慚地打出“幻酷”的旗號。建議涉世未深的小女生不要輕易取閱之,以免冒雙倍缺氧和鹼中毒的危險。
小瀧的恐怖美學之所以是異數,正是得益於他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,其駁雜的單純和單純的駁雜互相滲透、互相顛覆,以此來達到一品高度,在現實中,他也是一個參不透的人,我與他交往十年了,看了他的《心塵》,免不了對他越發陌生。
里爾克寫於70年前的《杜伊諾哀歌》中說道:“如果我哭喊,各級天使中間有誰聽得見我?即使其中一位突然把我擁向心頭;我也會由於他的更強健的存在而喪亡。因為美無非是我們恰巧能夠忍受的恐怖之開端,我們之所以驚羨它,則因為它寧靜得不屑於摧毀我們。每一個天使都是可怕的。”是的,每一個天使都是可怕的,包括小瀧,包括俺們每個人。
“叢林中輕掠過一個陰影,傳來一聲嘆息
它是恐懼,噢,小獵手,它就是恐懼!”
——吉卜林:《小獵手之歌》